作者:元简 著
出版时间:清代
册数:4 册
简介:《金匮要略辑义》是丹波元简所撰《金匮要略》注释之作,全六卷,十册.日本文化三年(1811年)跋,刊.该书与《伤寒论辑义》为姊妹书,系考证学派《金匮要略》研究代表作,为后世学者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.该书客观参考前人注释,以文献考证学态度择其精当内容,加以己见而成,深受中日两国学界好评.《皇汉医学丛书》于1936年排印收录本书.
作者:众多医学家 著
出版时间:汉时期
册数:
简介: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,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。全书共计收录了365种药物,正好与一年365日相合,这倒并非巧合,而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。事实上,当时掌握的药物数量已经远超此数,但由于受到术数思想的影响,所以从中选取了365种药物,“法三百六十五度,一度应一日,以成一岁”。
作者:严鸿志 著
出版时间:1920
册数:1 册
简介:系《退思庐医书四种合刻》之一。本书汇集了朱丹溪、滑佰仁、薛立斋等四十余家女科医案一百九十余案,各案之下均由严氏予以评述,系对金元、明、清以来女科医案较为系统的总结,对研习各名家妇科证治经验颇有参考价值。
作者:谢元庆(蕙庭) 著
出版时间:清代
册数:2 册
简介:《良方集腋》,方书,2卷。清代谢元庆(蕙庭)编集。刊于道光二十一年(1841年)。本书按人体部位及病证,分头面、耳目、口鼻齿舌及暑痧、霍乱、疟疾等32门,分类汇辑各科验方420余首。其方或摘自历代医书,或采自当时良医,或录自家藏秘方。所选之方颇为精审。
作者:叶桂 著
出版时间:清代
册数:3 册
简介:叶氏医案存真是一本清代的医案著作,由叶桂撰写,共三卷。《叶氏医案存真》乃叶天士家传验案,其辨证之精,用方之巧,较 《临证指南医案》尤多神奇之处,可谓医案中之精华,后世医者习之范本。
作者:叶橘泉 著
出版时间: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初
册数:1 册
简介:是近代叶橘泉撰著的一部方书类中医著作,共五集,成书于1935年。本书记内科疾病,以西医法分类,治法采用中医治疗。共载方八百五十六首。
作者:赵献可 著
出版时间:
册数:6 册
简介:《医贯》为明代温补派医家赵献可的代表作,刊行于明万历45年(公元1617年)。全书共六卷,卷一为"玄元肤论",论《内 经》十二官、阴阳、五行;卷二为"主客辨疑",论中风、伤寒、温病、郁病;卷三为"绛雪丹书",专论血证;卷四、五为 "先天要论",以六味丸、八味丸为主方,治疗真阴、真阳不足诸病;卷六为"后天要论"。本书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基础, 围绕"命门"这个中心,紧密结合病证说理,深入浅出。其命门学说,以及善用六味丸、八味丸等方治疗诸病的经验,对发掘 古方深义,提高临床疗效均有重要的意义,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。是现代探索"命门"学说的必读书,也是临床诊治的良好参考书。 本次校勘以明·书林张起鹏刻本为底本,清·天盖楼藏板为主校本精校而成。供中医临床工作者及广大中医爱好者参考。
作者:龚信纂辑,龚廷贤续编 著
出版时间:明代
册数:10 册
简介:综合性医书,作者经二十年搜辑,上自《黄帝内经》、《难经》,下迄明初诸医学文献,如周汉之医和、医缓、淳于意,金元之刘完素、张从正、朱震亨,以及当时之戴元礼等名医名著。 首列脉诀、病机、药性、运气四项总论,作为临证的理论基础;其次分论各科诸门,每门列若干证,涉内、外、妇、儿及耳、鼻、口、牙、眼等杂科病证百余种。其中部分内容,以歌诀或韵文概括,便于诵读记忆。它所收方剂颇为广泛,其中还记载了不少民间经验方外治、针灸疗法。现存多种明清刻本,1949年后有排印本。
作者:张景岳 著
出版时间:不详
册数:6 册
简介:《类经图翼》共11卷,明代张介宾撰。卷1~卷2为“运气”部分,对阴阳、五行、五运六气等理论,采用图解和文字说明的方法,进行了详细的阐述。卷3~卷10为“经络”部分,对脏腑内景、骨度部位、十二经起止、奇经八脉、腧穴主治等进行了系统论述,并绘有图解,编有歌诀,以便于记诵。卷11为“针灸”要览,收录了针灸要穴歌、诸证灸法要穴等内容。本书对运气的论述条理清楚,极为详悉,对后世影响较大;对经络针灸的阐释则广引前人资料,进行系统整理,亦有重要参考价值。
作者:张景岳 著
出版时间:不详
册数:10 册
简介:《类经》是明代杰出医学家,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,也是实际的创始者-大医学家张景岳(本名介宾),字会卿,号景岳,别号通一子,因善用熟地黄,人称“张熟地”,浙江绍兴府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。 对《黄帝内经》全书进行分类并注释讲解而成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。内容包括:类经、类经图翼、类经附翼。由于其医学理论深厚、学术研究价值极高,被后世学者所推崇,成为医学入门的指南和必读。
作者:张景岳 著
出版时间:不详
册数:8 册
简介:《类经》是明代杰出医学家,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,也是实际的创始者-大医学家张景岳(本名介宾),字会卿,号景岳,别号通一子,因善用熟地黄,人称“张熟地”,浙江绍兴府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。 对《黄帝内经》全书进行分类并注释讲解而成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。内容包括:类经、类经图翼、类经附翼。由于其医学理论深厚、学术研究价值极高,被后世学者所推崇,成为医学入门的指南和必读。
作者:解缙、姚广孝等 著
出版时间:1959年
册数:10 册
简介:《永乐大典》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、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。初名《文献大成》,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《永乐大典》。全书22,877卷(目录60卷,共计22937卷),11095册, [1] 约3.7亿字,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。 永乐元年(1403年),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,造福万代。宗旨是“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,至于天文、地志、阴阳、医卜、僧道、技艺之言,备辑为一书”。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(规模147人),一年后修成《文献大成》,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,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 ,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(累计达3000多人),于永乐五年(1407年)定稿, 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《永乐大典》。全书于永乐六年(1408年)才抄写完毕。 《永乐大典》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,但大典副本却惨遭浩劫,大多毁于火灾和战乱,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后人以修书之名窃走,现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。 《永乐大典》内容包括经,史,子,集,天文地理,阴阳医术,占卜,释藏道经,戏剧,工艺,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。《不列颠百科全书》在“百科全书”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《永乐大典》为“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”。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。
作者:解缙、姚广孝等 著
出版时间:1959年
册数:10 册
简介:《永乐大典》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、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。初名《文献大成》,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《永乐大典》。全书22,877卷(目录60卷,共计22937卷),11095册, [1] 约3.7亿字,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。 永乐元年(1403年),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,造福万代。宗旨是“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,至于天文、地志、阴阳、医卜、僧道、技艺之言,备辑为一书”。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(规模147人),一年后修成《文献大成》,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,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 ,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(累计达3000多人),于永乐五年(1407年)定稿, 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《永乐大典》。全书于永乐六年(1408年)才抄写完毕。 《永乐大典》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,但大典副本却惨遭浩劫,大多毁于火灾和战乱,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后人以修书之名窃走,现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。 《永乐大典》内容包括经,史,子,集,天文地理,阴阳医术,占卜,释藏道经,戏剧,工艺,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。《不列颠百科全书》在“百科全书”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《永乐大典》为“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”。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。
作者:清黄统撰,王孟英续编 著
出版时间:1959年
册数:10 册
简介:精岐黄之术,与陈疑泉、何藻屏、龚砥等人研讨医术,并搜集良方,集张仲景、徐灵胎、叶天士等六十九家良方,历二十载,积方上万,汇成此书。 成书于咸丰元年(1851)。 后因战事,原书散佚,由王孟英将其残本及亲身试验之方汇编而付梓,约四十万字。
作者:解缙、姚广孝等 著
出版时间:1959年
册数:10 册
简介:《永乐大典》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、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。初名《文献大成》,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《永乐大典》。全书22,877卷(目录60卷,共计22937卷),11095册, [1] 约3.7亿字,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。 永乐元年(1403年),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,造福万代。宗旨是“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,至于天文、地志、阴阳、医卜、僧道、技艺之言,备辑为一书”。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(规模147人),一年后修成《文献大成》,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,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 ,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(累计达3000多人),于永乐五年(1407年)定稿, 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《永乐大典》。全书于永乐六年(1408年)才抄写完毕。 《永乐大典》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,但大典副本却惨遭浩劫,大多毁于火灾和战乱,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后人以修书之名窃走,现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。 《永乐大典》内容包括经,史,子,集,天文地理,阴阳医术,占卜,释藏道经,戏剧,工艺,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。《不列颠百科全书》在“百科全书”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《永乐大典》为“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”。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。
作者:徐大椿 著
出版时间:刊于1736年
册数:1 册
简介: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》里历代《本经》注疏中偏重阐发古本草药性机理与用药规律的临床指导著作。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》从临床药用实效出发,推原古本草学用药物偏性纠正人体阴阳气血之偏,使其返平的用药思路,本着阴阳五行、取象比类的象数思维,阐注《本经》药物四气五味、主治功效,并融会《内经》、《伤寒》、《金匮》之精义于《本经》注解、发凡之中,昭示《本经》常用药物药性机理与用药规律,为后世医家叩开本草学大门,留下了发蒙解惑、拨迷归正的引航之灯。 附《药性切用》为药学专著,徐大椿著。全书共六卷,按草、木、果、菜等十六部,载药七十余种。每种药除记述性味、归经、功用外,尚对其他的药用部分及相类药物加以论述。同时每药多记述禁忌、炮制、产地或异名,同类药尚有功能、性味的鉴别等。全书资料广播,辨述精当详实,且多经验之谈,适合临床医生及初学中医者。
作者:蒋成瑞 著
出版时间:成书于1934年
册数:4 册
简介:书首列《国药禁忌表》、《方证索引》两节,后分总论、各论两部分。总论九章,分别题为《药物之功用》、《用药须按病情》、《用药须分时节地宜》、《药之补泻》、《用药之大法》、《药剂之配合》、《药物使用方法》、《药之服用法》、《药之制贮法》;各论收药四百四十二种,分《补养剂》、《健胃剂》、《发汗剂》、《下剂》、《吐剂》、《理气剂》、《理血剂》、《祛风剂》、《祛寒剂》、《解热剂》、《润燥剂》、《利尿剂》、《除痰剂》、《消化剂》、《收敛剂》、《驱虫剂》、《明目剂》、《消毒剂》、《变质剂》、《麻醉剂》、《兴奋剂》、《杂剂》二十二章,每药列别名、气味、形状、功用、制法、有毒无毒、用量、佐使、学说、处方等项简述。除选录各家论述外,间附己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