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西医判(上/下)
作者:
彭唐宗海容川(唐容川) 著;百草庐 校刊 著
出版时间:
民国三年(1914)春
出版社:
上海二马路千顷堂
册数:
1 册(合订本)
内容简介:

《医经精义》二卷。原名《中西汇通医经精义》又名《中西医判》、《中西医解》、《中西医学入门》,是唐宗海医学思想的代表作。《唐容川中西汇通医学文集:医经精义医易通说医学见能本草问答》将《内经》中的医学理论归纳为阴阳、脏腑、营卫、经脉、全体总论、诸病、望形、问察、诊脉、气味阴阳、七方十剂等20余类,予以撮要和注释。书中除引中医理论外,兼采西医生理解剖图说加以发挥。在沟通中西医学方面,做了大胆尝试。


唐宗海,字容川(1862—1918),四川彭县人,晚清著名医学家。倡导以西医观点论证中医理论,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。唐宗海并非世医出身,但自幼学习刻苦,善于钻研《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等经典医学著作。他在学术上尊古、学古,而不拘于古。一方面,他极为尊重中医经典,多次指出「内难之说极为精确」;另一方面,他尊重实践,强调临床。在他的著作中用大量的临床实践说明中医经典的精确内涵,可谓「善解经意,活学活用」。唐宗海善于接受新鲜事物。当时西医刚刚被介绍到中国,社会上对其认识不足,其中不乏各种偏颇之词。但唐宗海却认为「西医有所长,中医岂无所短」。他主张中西医尽管产生的地域不同,学术体系不同,但可以去彼之短,用彼之长,以我之长,益彼之短,互相汇通,达到不存疆域异同之见,但求折衷归于一是。因此,他提出了「中西汇通」的想法,试图寻找中西医学术之间汇通的途径。于是,在精研《灵》、《素》诸经的基础上,他「录其要义,兼中西之说解之」,着成《中西汇通医经精义》二卷及《中西汇通医书五种》。因此,唐宗海成为历史上名噪一时的「中西汇通派」。

资源列表